现在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Version
文化艺术学院
 首页     学院概况     党建工作     本科教育     研究生培养     科学研究     学生工作     创新创业     校语言文字委员会 
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 
 专业实验室 
 课程建设 
 教学管理 
 教学改革与成果 
 教学活动 
通知通告 more>>
当前位置: 首页>>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正文
汉语言文学
2022-12-08 09:38 本站    (阅读:)

本科专业与方向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办于2004年,结合当今社会对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的需求,依托我校计算机和信息传播技术的优势,确立了“文化信息传播”方向。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该专业本科生从2021年起实行大类培养。学生大一时按中国语言文学类入学,修读通识教育课程和中国语言文学类基础课程,大二时按照学校专业分流原则和流程,分流到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两个专业学习。大类培养基本学制为4年,第一年为基础培养阶段,后三年为专业教育阶段,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制。

汉语言文学专业致力于培养立足于汉语言文学基础,侧重于文化信息传播技术运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较强的审美感悟能力和中文表达能力,能较好掌握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在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及政府机关等部门从事高级文秘、行政管理、新闻宣传策划、教育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实验室与实践条件

汉语言文学专业建有文化传播与教育实验室,下辖文化传播与教育实验室、文化传播实验室和汉语国际教育文化创新中心等功能实验室,服务于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视觉传达等专业。

目前已建成多个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校外建立了成都明信学校、龙泉五小、洛带古镇、成都市博物馆、校外各分散实习点等实习实践平台;校内与学校新闻中心、成信青年及院报等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

实验室与实习实践平台的建设,致力于建构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相结合的便捷、多元的练习和使用场景,拓展学生中文教学能力、文化传播能力实践空间,是专业开展课堂教学、实习、实验教学及研究的重要平台,是专业实现学、产、研结合的纽带和开展社会服务的主要硬件基础,是保证专业办出特色、提升水平和增强辐射能力的关键。

专业定位特色与优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结合当今本土社会经济发展对新时代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的需求,依托我校计算机和信息传播技术的优势,确立“文化信息传播”方向,旨在指向人类在自然和精神领域中的积淀和成就,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以一种新的物态,使得文化信息得以传承和有效传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的优化和革新,让文化信息传播体现文化变迁、文化互动的关系。

该专业突出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以及文化信息传播信息技术,重视中外文学、文艺理论、新闻学和文化传播学核心基础知识和原理;注重培养审美感悟能力、鉴赏能力、中文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较强的文化传播、信息处理、策划管理和沟通应变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8人。师资队伍中,博士8人,硕士8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鉴定专家1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鉴定专家1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1人。结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特色与巴蜀文化特点,形成了两个具有丰富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研究团队:地方文化研究所、气象文化传播研究所。近5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语言保护工程项目7项,四川省哲社规划项目普及项目2项,出版专著《明代笔记小说俗语词研究》等专著2部,发表论文10多篇。

实践环节特色与优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以专业实习为导向,从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建立以“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与专业成长+课程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为主的持续性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让学生通过参与、申报、执行学科竞赛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等方式,完成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与专业成长、课程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形成从大一到大四持续不断的实践课程体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厚汉语言文学基础,重文化信息传播的“三化”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为特色:1、“并行式”人才培养,强化基础和应用能力并重;2、“动态化”的课程创新,强化行业对人才的协同培养;3、“全程化”的实践实训,注重知识向应用能力的转化。

关闭窗口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阳光城幸福路10号  邮编:610103  电子邮件:whysbgs@cuit.edu.cn
copyright©  2014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文化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