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至27日,“中文书写国际研讨会:语言•文化•技术”在重庆大学召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文化艺术学院教师祝腕梅及其指导的大创学生团队(蒲怡琳、古瑶瑶、殷述利、李汶静四位团队成员)受邀参会,围绕国际中文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议题宣读研究报告,分享前沿研究成果。

文化艺术学院教师祝腕梅及学生代表蒲怡琳出席会议
在4月26日的平行论坛中,祝腕梅老师以《人工智能背景下中文课堂的合作共建研究》为题,聚焦中文课堂互动中的合作共建现象。她指出,教师通过设计不完整话轮构建单位、运用身势/手势/眼神/空间位置等多模态手段,为学生提供课堂共建机会,此类语法不自足话语承载明确教学目标,可帮助学生定位错误、自我纠正或操练知识点。研究通过对比师生互动与人机互动,揭示人类教师在多模态语言能力上的不可替代性,并基于实践提出中文课堂数字教学的行动方案。学生团队合作的《国际中文教育数智教学实践研究》,针对AI技术发展背景,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传统教育方法局限,采用行动研究法构建基于TPACK框架的AI驱动多模态语言教学方案。研究提出,通过自动生成资源、智能语法诊断、交互训练等数字化手段,实现“技术-教学-知识”三要素融合。实践表明,AI技术可提升教学效率与课堂丰富性,但也存在师生联系减弱、生成内容不准确、数据隐私与安全等问题。研究建议教师需培养数字化教学思维,从技术使用者转向“技术-教学-知识”整合设计者,推动技术与教育目标深度融合。
本次研讨会围绕语言、文化、技术交叉议题展开,专家学者普遍关注AI对国际中文教育的重塑作用。成信大师生的研究紧扣“技术赋能教学”与“人文互动不可替代性”双重主题,既展现AI在优化教学模式中的潜力,也强调人类教师在情感交互、多模态引导中的核心价值,为国际中文教育在数智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文化艺术学院将以此次参会为契机,持续深化国际中文教育与数字技术的跨学科研究,探索技术驱动与教育本质相融合的新路径,助力中文国际传播体系的现代化构建。